摘要
法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在翻译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在代表著作《异的考验》一书中,“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①在贝尔曼看来,异的考验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标语言的文化在外国语词、文本中需要经历的异的考验,另一方面是指源语言文本被转换成目标语言之后,在新环境生存的考验。他指出了在译本中存在的12种翻译变形倾向,举例批评了许多翻译活动对“异”的压抑,过度地让源语言适应目标语言环境。这12种倾向分别是:合理化;明晰化;扩充;雅化和俗化;质量受损;数量缺失;节奏破坏;破坏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破坏原语言模式;破坏原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破坏固定表达及成语;消除原文本多种语言的重叠。这12种倾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可能在同一个译本中同时存在且相互联系。本文将通过两部电影译名作品举例,来分析它们在变形倾向下所经历的异的考验,及其产生的正面、负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