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清末民初小说观念转型与《红楼梦》阐释的公共化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897-1916年间,清末民初文坛上围绕着小说界革命问题而对《红楼梦》进行大量讨论,其中,侠人、王国维、管达如、成之、蔡元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这些阐释文章看起来观点不一、视角多元,但其共同点是论者都凭着自身有限的跨文化对比视域,引进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观点,关注《红楼梦》的社会性指向与反传统内容。重点是,在清末民初初步形成的"公共领域"中,《红楼梦》第一次从"社会公义"的角度被阐释,《红楼梦》的政治意义、道德意义、美学意义、伦理意义都在"公共性"的平台上被展开讨论。这是《红楼梦》阐释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文化事件,同时在现代文学发生史上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作者 管雪莲
机构地区 集美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3,共8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闽南语电影中华国族认同变化研究”(19YJA76001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44

  • 1门罗·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2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 3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52页.
  • 4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09页.
  • 5贝内代托·克罗齐.《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第22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 6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 7海德格尔.《尼采》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4页.
  • 8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页.
  • 9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202、210、204.
  • 10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共引文献4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