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诉诸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与解剖市民社会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在《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却几乎完全消失,其消失背后究竟蕴含着何种意义?为了把握这一问题,必然要追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进程。这一进程主要表现为从《德法年鉴》到《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转变,即从"社会的人"的抽象预设过渡到了处于历史运动中的现实的个人,这是对整个形而上学抽象个体的超越。因而《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既是马克思为了避免其视域中的"市民社会"被误解为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内部的主客关系,也是通过对"市民社会"之历史性的揭示而将整个形而上学内部的"市民社会"还原为"为我之物",即作为现实的个人之生活世界的"市民"的社会。可以说,虽然"市民社会"一词在《巴黎手稿》中几乎完全消失,但恰恰表明了此时马克思试图超越整个形而上学的非同寻常的决心。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0,共6页
Academic Forum
基金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EKS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