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其中,美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以往的中学美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通常以简单的绘画实践为主,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素描习作,对美术理论的讲授相对较少。而且,以往的中学美术课堂通常比较简单,不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感受,也很难寻找到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老师和学生的需要。"其实,我国各地都有数量众多、形式各异、极具美术价值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不仅能提升中学美术课堂的趣味性与实际价值,而且能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一定贡献。如,在山东莒县一代流传六百余年的过门笺艺术,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应在当地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0年第1期120-121,共2页
Art Educatio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