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朦胧诗语言的表达阈限及其变构的可能性——以“镜子”语象的分析为中心 被引量:1

The Expression Threshold of the language of Misty Poetry and its Allosteric Possibility: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irror” Verbal Imag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朦胧诗的语言存在着表达的阈限,通过分析“镜子”语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语言意识的“不自主性”,以及其中存在的“诗意/失意”的悖谬空间。这种表达的阈限在继起诗人的写作中得以改变,他们通过“多义性”语言的建构,在增强“镜子”语象表现力的同时,也为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写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式参考。这种研究并非是以朦胧诗之后的诗歌来否定朦胧诗的写作,而是通过运用自觉的“诗歌史”意识,一方面凸显出朦胧诗作为新时期以来诗歌写作的“起源”属性,另一方面则在某种程度上建立起不同阶段诗歌写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作者 张凯成 Zhang Kaicheng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9-195,共7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 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批准号16ZDA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