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叙事研究 被引量:3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符号在相异文化间流动,他们通过跨越文化元语言集合的符号活动进行彼此间的交换和理解。在移动社交中,短视频更能实现直观、通俗的传播需求,进而能高效地聚合多重符号意义。本文以"英国小哥看中国:解码新时代"系列短视频为例,通过符号叙事研究探讨短视频文本中运用了哪些跨文化符号?短视频跨文化符号叙事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本文基于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分析,揭示了共同解释项的跨文化锚定、跨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文化间同质性符号建构等过程,我们认为:第一,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生成多样化的新符号,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动态聚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全文本,进而得以实现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的跨文化符号传播功能。第二,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当特别关注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功能,符号互动的核心在于"意义的互动",短视频的跨文化叙事使多层次、多元的文化能够被转化为灵活动态的符号文本,进而通过发出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间互构生成可沟通的意义空间。
作者 肖珺 张驰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1,共8页 News and Writing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媒体融合创新实践”(19FXWB024)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二级参考文献94

  • 1周宁.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2007(10):162-169. 被引量:12
  •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被引量:1744
  • 3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66-69. 被引量:15
  • 4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3年.
  • 5丹·席勒.《信息拜物教:批判与解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第261页)
  • 6孔庆成:《国俗语义学--语言学的新进展》,吴友富主编:《国俗语义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7页.
  • 7[美]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 8沈安平:《论社会文化与语言的联想意义》,顾嘉祖、陆异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6页.
  • 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6-237页.
  • 1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共引文献244

引证文献3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