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高校思政课主体间性教学实效性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中心的考查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教学观念的提出改变了以教师作为单一主体、学生作为客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双主体性及主体间的交互性,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意义重大.通过主体间性语境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间性教学现状的分析,可看出主体间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仍存在不足,须从提升教师教学自信,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深化教学研究与加大教学投入等方面提升教学实效性.
作者 曾裕华
出处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第4期83-85,共3页
基金 2017年韶关学院第十八批教育教改项目“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SYJY20171841)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19

  • 1卢文忠,储祖旺.论中国特色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构建[J].理论月刊,2009(6):179-182. 被引量:11
  • 2冀学锋.论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6):98-101. 被引量:36
  • 3陈秉公.论《基础》课教学的“双主体”结构与“学导式”教学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6-9. 被引量:24
  •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 6.《论语·泰伯》[M].,..
  • 7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 8鲁杰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9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79、418页.
  •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中发[2004]16号.

同被引文献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