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朱熹论“兴”的取义与不取义

Zhu Xi's Discussion of“Xing”as a Rhetorical Means and a Thinking Method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朱熹论“赋、比、兴”流传广远,其“兴”与旧说差异最大,争议最多。朱熹提出“托物兴辞”的简明定义,以此包孕“兴体不一”的巨大外延;又以理学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对“兴”作了取义与不取义的规定,即所谓“兴有二义”。“全不取义”的“兴”侧重于“兴”的文学修辞功能,使之作为文学创作手法,在与赋、比的紧密关联中一起参与诗歌审美意义的生成。“取其义理”的“兴”与朱熹理学思想“性情说”联系紧密,既基于求《诗》本义,使“兴”兼具创作论、作品论再到读者论等多个面相的理论品格;又以“淫诗说”“诗本人情”等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文学向度,也展现了古典诗学的伦理美学特质。总之,“兴有二义”是朱熹“兴”论之整体,不可割裂分观。朱熹所重构的“兴”,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引譬连类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情志沟通的存在方式。这既透露出朱熹作为文学家对诗性智慧的感知与观照,又展现了他作为哲学家的伦理责任与哲学关怀。
作者 陆月 李昌舒 LU Yue;LI Chang-shu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7-54,共8页 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宋士人美学研究”(17BZX116)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斯文’在北宋中后期的演变及其美学意蕴”(16BZW005)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32

  • 1.《论语·为政》[M].,..
  • 2.《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 3.《古史辨》第三册[M].,..
  • 4何定生.《关于诗的起兴》,《古史辨》第三册第7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 5《黄氏日钞》卷四《读毛诗》.
  • 6《关于诗经通论》,《古史辨》第三册,第420页.
  • 7经苑本《诗总闻》卷末.
  • 8吴怀祺校补.《郑樵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 9《朱子语类》卷八○,第2076页、2079页、2068页、2092页.卷一○四,第2613页.卷八○,第2090页、第2078页、2091页、2075页.卷八十一第2108页、2108页、2109页.卷八○,第2075页、2065页.卷八十一,第1475页.
  • 10何定生.《关于诗经通论》,《古史辨》第三册,第421页.

共引文献3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