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形成了以经济行业或领域来划分学科和进行专业设置的专业教育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人才知识面窄、缺乏创新力等问题凸显,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教育模式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各自专业形成“学术孤岛”、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等问题,也导致了学科发展遇到瓶颈,大学教育质量受到质疑。人们发现,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生产程序革新,社会生产力关系再次调整,不仅理工科可以提供经济发展动力,人文社科同样也可以成为资本和生产要素,且知识创新、生产力提高等都需要多学科支撑,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系列社会发展需求下,我国各高校进行了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改革,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即是开展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革新。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对策,并陆续有学者提出通选课、核心课程和实验班等通识教育课程模式。但目前通识教育改革仍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或将其与人文教育等同,忽略了理工类通识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出处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第1期17-18,42,共3页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