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京剧传播到上海之后,京津的皮黄班社的许多演员应邀来沪演出,而来自于"三庆班"的名角较多,其中又以杨月楼、谭鑫培影响最大,杨月楼成了演戏之地茶园的竞争对象,谭鑫培则誉满上海滩。受沪地班社体制与分配方式的影响,京师班社渐渐由集体制改成了名角挑班制、包银制改成了票房分成制;因"三庆班"为京剧代表性的班社,故沪地媒体如《申报》《真报》等对它常有报道,这些报道现在成了研究彼时京剧史的宝贵资料。沪上兴起京剧之初,需要大量的京剧看家戏剧本,以便于艺人的演出与观众的欣赏。于是,上海书局便纷纷刻印,而多采用"三庆班"名角的脚本,今日留存于世的至少有200册之多,它们有着珍贵的文献价值。
出处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7,共7页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史·上海卷”“上海高水平大学建设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