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智能机器人主体性的刑法审视 被引量:2

On Subjectivity of Intelligent Robot in Criminal Law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具有自主性和适应性特征,从法律技术上可以承认其主体人格,赋予其拟制主体地位。然而,智能机器人与自然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权利与义务也是不对等的。从刑事法角度看,智能机器人具备成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也可赋予其作为被害人的法律人格。但相对于自然人(单位),智能机器人不能成为犯罪人或被害人,只能作为犯罪工具或对象,这是伦理法则的底线要求。智能机器人可以被视为法律拟制的"数据主体"而成为犯罪主体,其主体性存在的范围局限于智能机器人内部,犯罪行为类型局限于信息数据犯罪;对于智能机器人外部的自然人(单位)实施的犯罪,应依据现行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智能机器人内部的数据主体犯罪,应设定特定的刑罚方法予以惩处。
作者 张勇 许亚洁 Zhang Yong;Xu Yajie
机构地区 华东政法大学
出处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0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The Rule of Law Forum)
基金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BFX07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二级参考文献151

共引文献1063

同被引文献33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