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絮,从糸,如声,形声字。从战国文字开始,字形变化不是很大。絮,《说文解字》解释为“敝绵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敝败之绵,不可织者,乃用以褚衣耳”,“褚衣”,是用丝绵装铺出来的的衣服,也就是绵衣。宋人朱弁《送春》诗:“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现在我们使用的棉花是在宋、元、明时期才经过国家的推广种植,陆陆续续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的“绵”,一直都是丝绵,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说:“凡絮必丝为之,古无今之木棉也。”综合上述诸家的解释,可以理解“絮”就是丝绵里面纤维比较短,不能用来纺织的那部分绵,质地比较差。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认为“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