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物制品既是面向市场的商品,也是政府用于防治疫病的重要医疗资源。中国近代本土生物制品的研制与经营,肇始于民国时期中央防疫处。该处是当时国内最重要的生物制品产销机构。从1922年起,该处开始对外售卖自制生物制品,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公私结合"的产销模式,其开设在各地的经理处成为全国销售网络的重要结点,却仍有很大的区域分布局限性。然而较低的"出厂价"和较高的"经销价"并未产生巨额利润,加之"关厘征免"与"折价出售",均表明该项事业基本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究其缘由,"公义"与"公利"的两难平衡往往造成生物制品的实际售价不完全遵从市场规律,因此理解此类问题应当从经济、卫生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入手。
出处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83,共12页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近代中国医事团体专业化研究”(17YJC77004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