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郑振铎的《猫》被编选在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在文体形式上极像散文,与其后教学涉及的杨绛《老王》、鲁迅《藤野先生》有极强的文体相似性.课文注释①显示此文选自《郑振铎文集》,却不能给予教者有效的文体信息.文体不明,甚至被忽略或倒错,这是《猫》的教学一重困局.附着于文体之上,滋生出小说言说手段的内隐模糊.小说的言说手段是理解小说文本的思维通道,手段内隐则通道自然阻塞,这是《猫》的教学二重困局.在两重困局之上,《猫》的主旨理解犹如隔岸观火,"描写'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小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1]就显得隔靴搔痒而浮泛无力.这是学生借《猫》理解文学、理解人性的三重困局.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7-50,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