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清代民国时期辽宁锡伯族的文化变迁

Analysis of Liaoning Xibe Ethnic Group’s Cultural Changes during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南迁是影响锡伯族民族发展走向的历史事件,锡伯人南迁到盛京(今沈阳)及周边等地定居。在清政府开发东北边疆的政策推动下,辽沈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得在此定居的锡伯人不断对生计模式和文化风俗进行调适,试图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良性互动,维持族群的可持续发展。海尔堪玛法民间信俗和“抹黑节”作为锡伯人早期发展形成的族群文化,在与南迁后变迁的周遭环境和生计模式的几度调适中不断变迁。 The migration southward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Xibe National Minority,Xibe ethnic group moved to Shengjing(now Shenyang)and around Shengjing to settle down.In the Qing Dynasty,with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the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border area,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d greatlyin Liaoning area,which also made Xibe ethnic group adjusted their livelihood mode and cultural customs constantly,who attempt to interact with the surround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As the cultural custom of Xibe ethnic group in their early development,Haierkan Marfa folk belief and custom,Smear Festival,constantly changed and disappeared in several adjustments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livelihood mode after the migration southward.
作者 梁爽 Liang Shuang(Northeastern China Music Innovation Lab,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Shenyang Liaoning 110818)
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22-128,共7页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WQN201736)。
关键词 辽宁锡伯族 南迁 生计模式 文化风俗 Xibe ethnic group in Liaoning migrating southward livelihood model cultural custom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5

  • 1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J].民族研究,2000(6):33-44. 被引量:45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 3笔者给“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两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曾受到吴文藻先生相关论述的启发。他指出:“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参见费孝通、王同惠:《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导言,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受其启示,笔者认为,可将环境大致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 4参见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年鉴》,云南年鉴杂志社2000年版,第373、506页。
  • 5“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木氏土司进占中甸,移民开垦屯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修建农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土归流,江边‘招佃开垦’,‘开山地、辟农田、修道路、兴水利、建村舍’。清末引入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品种,耕地面积扩大。”载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 6(清)余庆远在《维西见闻纪》中说:“古宗(明清时期汉文史籍对云南藏族的称呼)垦山地,种青稞、麦、黍,畜牛、羊取酥”。又说:“古宗……习勤苦,善治生,甚灵慧。耕耘之暇,则行货为商”。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2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 7民政部已于2001年12月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因我们的调查完成于更名之前,故本文仍沿用中甸之名。
  • 8(明)刘文征所撰天启《滇志·羁康志》说:“古宗……披长毡裳,以牦牛或羊尾织之”。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7卷,第80页。
  • 9此为中甸、德钦两县民族宗教局、林业局有关领导和专家提供的估计数。
  • 10据东竹林寺的巴卡活佛介绍,设立“日卦”的方法为:“先由活佛应当地民众的请求,前来察看神山的风水,何处风景好、森林好,何处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再认定设边界的方位。沿日卦线,每隔一定距离便建一个嘛呢堆,或埋一个地藏宝瓶,宝瓶里放25种药、5种绸缎、5种金银宝石、5种粮食。埋好以后,念7—21天经。从此后,日卦线以上的草木就不准乱动,不能砍树、不能挖石头。每年还要请活佛来念经加持。”引自郭净、郭家骥、章忠云、张志明:《卡瓦格博拟建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委托项目,未刊稿。

共引文献5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