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时期沿范公堤海口的利用大体可分为明代前中期、明中后期、清代康乾时期、嘉庆直至清末四个阶段。总体上,明代万历以前,海口的排水是自然而随性的,其管理与维护由地方主持。万历时期,采取疏浚河道、治理射阳湖、维护闸座等方式平息兴化与盐城、泰州堤东、堤西之间的纷争。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中央政府强行介入各口的管理,通过修建、以时启闭闸座的办法,同时满足洪泽湖水的分泄、防潮与盐运的功能,但是在管理上面临诸多的困难,只在雍正至乾隆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乾隆中后期闸座长期堵闭,以防潮为主,阻碍了洪水的分泄。嘉庆以降,河务官员忽视对入海河道的维护。洪泽湖水的分泄、国家黄运治理的成效、河臣的治水实践与思想、地方水资源管理的格局,乃是影响海口利用与形态变迁的四个核心要素。其中,洪泽湖来水的增加与分泄是海口利用与管理日趋困难与复杂的根本原因。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2期197-204,共8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黄河变动对淮扬海地区水资源管理影响研究”(批准号:16YJC7700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