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普遍性的追寻:何谓孟子的“恻隐之心”? 被引量:3

The search for universality: What is Mencius’ “sense of compassio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孟子"四端之心"中颇为重要的一端,"恻隐之心"在孟子人性善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历来有关"恻隐之心"的解释可分为本体向度的阐释和经验向度的阐释两类。然而,这两种阐释路径都有其自身的有限性。当孟子在谈及"恻隐之心"时,其实隐含了一种对普遍性的追寻。这种对普遍性的探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遍人性的探寻,二是对普遍方法的探寻。前者涉及恻隐之心在孟子人性论中的普遍存在意义,后者则关涉到恻隐之心如何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发挥作用。孟子对于普遍性的追寻表现出与孔子不同的趋向,也使其自身的思想开展出独具特色的工夫论向度。
作者 王开元 Wang Kaiyuan
机构地区 河北大学哲学系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8-124,共7页 Confucius Studies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2

  • 1孙周兴.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低沉的情绪?——海德格尔对哲学基本情绪的存在历史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6):7-13. 被引量:8
  • 2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欧东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8页.
  • 3罗姆巴赫,2009年.《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结构存在论的问题与解答》,王俊译,上海书店.
  • 4《罗汝芳集》,2007年,凤凰出版社.
  • 5《史怀哲自传:我的生活和思想》,2004年,梁祥美译,台北志文出版社.
  • 6谭嗣同,1958年.《仁说》,中华书局.
  • 7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 8《朱子全书》,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9Batson, D. , 1991, The Altruism Question: Toward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swer, Hillsdale, NJ: Erlbaum.
  • 10Batson, D. , 2009, "These things called empathy: eight related but distinct phenomenon", in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ed. by J. Decety and W. Ick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共引文献54

同被引文献50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