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序言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1997年,中国地震局系统的一批科学家(陈颙、邓起东、马瑾、张国民、张培震和吴建春等)在申请第一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时,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断裂、深部结构、地壳形变等多元信息,发现中国大陆晚新生代—现代构造变形以分块运动为主要特征,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大多数7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这些地块的边界带上。于是,提出了中国大陆强震的孕育发生受控于“活动地块”的假说。这一科学假说认为,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第四纪、现今仍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其内部相对稳定,边界构造活动强烈,绝大多数强震都发生在其边界的活动构造带上,推测未来的大多数强震仍将可能发生在地块边界带上。从1998年提出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科学假说以来,中国大陆及其周边总共发生了6次7级以上强震,包括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0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假说还是经受住了检验,中国地震局也已将活动地块的划分方案作为构造地质单元,用于地震年度会商和日常的地震分析预报。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不可能通过一两个项目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和完善,特别是对于强震预测这类世界难题更是如此。国家科学技术部对中国科学家提出的这一假说给以了持续的支持,2003年资助了第二期973项目,对川西地区复杂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了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当时的研究区内。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再次支持后续研究,以鄂尔多斯典型活动地块等为研究对象,从地块运动和边界活动的角度深入解剖活动地块对边界强震的控制作用,本专辑正是该项目执行过程中早期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 张培震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I0001-I0004,共4页 Seismology and Geology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