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明代文人对元明北杂剧的校改——以剧本形态的演变为中心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元刊杂剧存在人称混用的现象,并非是杂剧代言体的不成熟所致,而是人物"背唱"的一种表现,反映的是元杂剧早期舞台表演的情状。明代中后期文人在编选杂剧时,往往从文本阅读的角度出发,将其统一;早期版本存在"出门背云"这样的宾白提示,即通过场景的转换、舞台的划分,来起到隔离的效果。其中有些"出门"的设置仅仅只是为人物提供旁白的机会,而不与剧情相配合,影响了整个叙事的逻辑和节奏。这些收效不佳的用例,在文人校改本中被删改掉;除了内白的形式,早期版本中多有用"外"(场外人)、"杂当"(场上配角)来负责场上的应答或者呈答的,到了《元曲选》本则统一为内白。我们看到的这些似乎符合叙事逻辑的文本(诸如《元曲选》),其实是北杂剧案头化的结果。
作者 陈妙丹
机构地区 汕头大学文学院
出处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33,47,共8页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基金 教育部青年项目“明代元曲学研究——以明人改本戏曲为中心”(项目编号:18YJC751003) 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元明清曲选与曲学的兴变”(STF20002)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0

  • 1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第375—383页.
  • 2王国维.《古剧角色考》[A]..《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191页、190页、199页.
  • 3夏庭芝.《青楼集》[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2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2页.
  • 4李斗.《扬州画舫录》[M].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8页.
  • 5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M].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页.
  • 6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7月北京第1版,第62-63页.
  • 7臧懋循.《元曲选初集·序》,《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 8《北杂剧“冲末”辨释》[J].中华文史论丛,2000,62.
  • 9徐谓.《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5页.
  • 10解玉峰.北杂剧“外”辨释[J].文献,2000(1):155-161. 被引量:3

共引文献1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