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岭南地域诗学,经历了一个在创作实践、文献编纂和文学批评中发明、构建与接续的过程。唐代张九龄创立了"张曲江体",明初南园五先生以创作实践将其发展为诗本性情的诗学观和追踪汉唐的诗学路径合一的"曲江流风"。明初以来,岭南后学一方面通过对地域先贤文集的刊刻,使"曲江流风"得以呈现;另一方面以南园为旨归,在创作实践中坚守"曲江流风",故而在诗风屡变的明代诗坛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个性。清代岭南文人,以文献重刻和总集编纂的方式使"曲江流风"得以凝定与凸显,更以"曲江规矩"作为批评尺度和实践惯例,张扬粤派诗歌的地域主体性。明清岭南后学将"曲江流风"这一开放性的诗学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使之发挥了诗派宗旨的功能,起到了为岭南文学树立经典、规范写作、凝聚力量、促进地域文学认同的积极作用。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6-145,共10页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岭南诗歌文献整理及诗派研究”(项目编号:15ZDB07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