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对比研究电影《天堂的孩子》和《何以为家》中的作者表达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马吉德·马基迪和娜丁·拉巴基导演分别来自伊朗和黎巴嫩,其创作的电影《天堂的孩子》和《何以为家》,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示了不同生活背景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两部作品在题材和主题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同时,由于导演的个人经历、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电影展示出不同的内涵。文章采用对比研究的形式,从民族和家庭两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作者表达的不同并试图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作者 王洋
机构地区 石河子大学
出处 《声屏世界》 2020年第8期106-107,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3

  • 1于卫青.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1-6. 被引量:4
  • 2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言语还是语言?[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P9.
  • 3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p392.
  • 4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的符号学研究:我们离真正格式化的可能性有多远?[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p402-407.
  • 5温别尔托·艾柯.电影符码的分节[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
  • 6让-路易·博德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C]..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
  • 7克里斯蒂安·麦茨语 转引自查尔斯·阿尔特曼.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p474-475.
  • 8贝纳德·迪克.电影的叙事手段-戏剧化的序幕、倒叙、预叙和视点[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p511.
  • 9弗朗索瓦·若斯特.电影话语与叙事:两种考察陈述问题的方式[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
  • 10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

共引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