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文集《亲涉性》(Egophoricity)“亲涉”为笔者所译。ego-指“自我”或“自我敏感性”。但“自我”是哲学中已有的常见概念,不宜使用。“主体”又易与句法“主语”或高生命度对象等概念混淆。若将ego-译为“已”,似又只含言者而不含听者,无法完全概括egophoricity这一现象涉及包括陈述句的言者和疑问句的听者在内的言谈/认知主体的情况。基于此,我们将ego-译作“亲”,意为“亲身、亲自”,显示egophoricity属于“言谈者敏感”(寄生)范畴或现象(对“寄生范畴”的讨论可参考刘丹青2018)。-phor意为“承载”,指语言表现自觉意识的方式,显示主体“参与其中”,我们译作“涉”,意为“涉入”。-phoricity这组词的核心语素又与指称方向(如回指、前指、语境指)有关,实际上又是“言谈角色/认知主体指(向)”。由于术语名称对形式简洁性、概括性的要求,本文以anaphoricity(照应性)为翻译参照,取概括性最强的译名——“亲涉性”(亲涉性在语言中的表现可统称为“亲涉现象”)。2018年由John Benjamins出版社出版。全书共viii+505页,共15章,由14位学者撰写,首次对“亲涉性”这一尚未得到充分和系统研究的现象及其在语言中的范畴化展开全面讨论。本文逐一介绍各章内容,并进行简评。
作者
Simeon Floyd
Elisabeth Norcliffe
Lila San Roque
吴越
Simeon Floyd;Elisabeth Norcliffe;Lila San Roque;WU Yue(不详;Postdoctorate Program,Institute of Linguist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5 Jianguomennei Dajie,Dongcheng District,Beijing 100732)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7-474,共8页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