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Presence视为"神采"还是"在场"?我认为是"结果"和"手段"的差别。"在场"是一种清晰可见的逻辑推演结果,其结果必然是"神采"。直接讨论"神采",也许会沦为审美的高低之分。自然的设计、偶然因素的设计,都是"在场"的体现。建筑不是虚拟的图像,问题是最终的形式是目的还是结果?基于条件去设计是很多建筑师的选择,诸如构造、场地、外在、材料等。卒姆托选择了构造,西扎选择了场地,巴瓦选择了气候,坂茂选择了材料……但"在场"转化为"神采"的核心关键在哪里呢?我个人感觉是片段和真诚。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打动人心、触动情感的瞬间是片段的。建筑学不是文学,它的语言结构是混沌不清晰的,这大概是建筑学不可以去主动追求意义的原因吧。主动赋予建筑任何意义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多建筑师有宏大的愿景,但我们有能力去做"上帝"的事情吗?感动常在细微处,"神采"因为片段才有机会让人感受,也因为真诚才会让人感动。
出处
《建筑技艺》
2020年第6期34-34,共1页
Architecture Tech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