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基于“感物”理论的“象”解读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感物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一环,其包裹的浓郁偶然性和非理性使文学创作和审美中的肇始性问题具有可待阐释的理论空间。以“感物”出发,论述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生的几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物,列于文学发生的前端,由物及心,心物交互。六朝时,感物被普遍解释为感物之变,其本质仍在于感象。象的哲学性概念内涵由《周易》始,观物取象,以解天意。象为外在之形,感物之“象”除应包含物象的本体性意义外,还应包裹具有似、喻之意的,包裹着具有人类主体参与性意义的“像”、“喻”之意。在这三种传统的象意阐释基础上,感象也意味着以图像为感知的对象。象的图像意义以汉字的象形造字为逻辑起点,汉字决定了中国文学的发生以象为逻辑起点,筑象以达意,并以求达到万物合一、物我两合的感物美学理想。
作者 刘云思华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98,共7页 Hube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感物 图像 符号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9

  • 1党圣元.谈“易象”[J].思想战线,1986,12(3):44-50. 被引量:4
  • 2敏泽.中国古典意象论[J].文艺研究,1983(3):54-62. 被引量:69
  • 3孙诒让.《墨子间诂》[M].上海:上海书店,1986.第26-27页.
  • 4《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 5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页,第11-12页.
  • 6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 7荀悦.《前汉纪·孝文皇帝纪》,《四库全书》本.
  • 8胡适.《论观象制器的学说书》,《古史辨》第三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页.
  • 9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12页.
  • 10王逸.《楚辞经序》,《四部丛刊》本.

共引文献30

同被引文献9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