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类型。其危害有三:(1)心理恐慌;(2)诱发脑卒中;(3)易导致心力衰竭。近年来,全球受人口老龄化、慢性心脏病及其他因素影响,房颤发病率剧增,我国也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据统计,房颤患者总人数达1000多万,年龄<60岁人群的房颤发病率约为1%,而年龄75~80岁者发病率上升至12%,年龄>80岁人群可超过1/3患病[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手段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各有利弊,其最主要原因是房颤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其发生发展以及危害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进一步明确房颤的发生发展及维持机制,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针对房颤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出处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19-620,共2页
Clinical Journal of Medical Offic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