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晚年撰述《三松堂自序》时,冯友兰回顾自己1915-18年间在北京大学哲学门的学习生活,以在"新思潮"中感知到"两种文化的矛盾"为其主要收获。但令他不满的是,"当时百家争鸣,多是矛盾的体现,对于矛盾的广泛解释和评论,还是比较少的。"1从北大毕业之后,冯友兰笃志赴美留学,并且最终在1919年岁末成行。而他选择"泛舟太平洋"2,前往哲学重镇——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核心动因,正是追求"从哲学上解答""两种文化的矛盾"。在冯友兰看来,他"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的,也可以说是带着中国的实际去的"。他甚至认为自己毕生"哲学活动的开始"应当追溯至此。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71,共30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人文学术的现代转型(1915-1927)[编号:2019NTSS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