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美术史实——"贵州美术现象"。1979年,贵州美术作品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第一次以集体的姿态映入了观众的视野,从此,以贵州民族乡土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近四十年来,众多画家在"乡土美术""伤痕美术"等思潮的席卷下,对此类题材的绘画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反思。其中,画家孔阳开启了一条与乡土反思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于1990年绘制了长125厘米、宽125厘米的《大山的节日》,正式拉开了关注生命的创作序幕,在斩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之后,画家又创作了诗意盎然的《秋落蒙山》《乌蒙之都》《山坳里的那片向日葵》《二月的麦达山》《大山之祭》《大苗年》《笙鼓齐鸣奏丰年》等作品,奠定了艺术家特有的艺术格调和审美范式,成为描绘贵州高原风景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出处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2-123,共2页
Art Ob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