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日常教学往往着力于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从“幸运”与“不幸”的二元对立中概括归纳对“愧怍”的理解。这种在文本显性内容中进行印证式解读的做法,无法深入文本的隐性内涵,更无法触及深层的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学》中提到“形象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取决于作家的情感特征”,情感的特点是动,具有唯一性、连续性和节奏感。“情感的运动则隐于意象群落之中,此谓意脉”,只有通过“对意脉的具体分析,才能洞察其隐性的情感节奏”。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揭示隐含的感觉和意脉的变动,将其前后的差异、矛盾——揭示出来”,进而“从表层的感觉进入深层的人生感慨”。[1]本文拟从意脉角度探究《老王》中“我”的情感变化。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4-56,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