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颗粒型乌龙茶初制中的揉捻与烘焙技术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揉捻与烘焙是乌龙茶的增味与塑形阶段,也是形成其特征品质的关键。该阶段分为三揉三焙6道工序,各个工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揉捻与烘焙的流程为速揉-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干燥,最终使毛茶达到外形呈颗粒状,含水量低于7%的标准,利于保存及后续精制。随着市场对茶叶品质要求的提升,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再度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初制中闽南乌龙茶的传统揉捻与烘焙技术进行总结。
作者
吴凡
黄亚辉
曾雯
机构地区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出处
《广东茶业》
2020年第4期27-29,共3页
Guangdong Tea Industry
关键词
乌龙茶初加工
揉捻
包揉
烘焙
分类号
TS272.59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9
同被引文献
8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3
1
黄瑜萍,王赞,郭雅玲.
乌龙茶烘焙技术原理分析[J]
.福建茶叶,2017,39(2):24-26.
被引量:14
2
钟应富,李中林,袁林颖,周正科,蔡伦红.
条形绿名茶揉捻技术对其色泽品质的影响[J]
.西南园艺,2005,33(4):12-13.
被引量:22
3
岳翠男,王治会,毛世红,李小嫄,童华荣.
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评价模型构建[J]
.食品工业科技,2016,37(21):130-134.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41
1
王登良,郭勤,张大春.
传统焙火工序对岭头单枞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197-200.
被引量:38
2
钟兴松.
武夷岩茶优异品质成因的探讨[J]
.茶叶科学技术,1995(2):26-31.
被引量:6
3
周继荣,陈玉琼,孙娅,倪德江.
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11):107-111.
被引量:26
4
夏涛,童启庆.
红茶芳香物质的前体及其转化途径[J]
.中国茶叶加工,1996(2):32-34.
被引量:10
5
郭雯飞.
茶叶香气生成机理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1996(4):34-37.
被引量:77
6
孙丽平,汪东风,徐莹,张莉,张宾,刘炳杰.
pH和加热时间对美拉德反应挥发性产物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2009,30(4):122-125.
被引量:73
7
王文宗,李春玲,陈诗玲.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技术[J]
.中国茶叶加工,2009(2):38-39.
被引量:7
8
李宗垣.
铁观音茶叶的烘箱烘焙技术[J]
.福建茶叶,2009,32(4):29-30.
被引量:10
9
谢荣.
武夷岩茶的干燥方式及其优缺点[J]
.福建茶叶,2010,33(1):31-33.
被引量:4
10
张瑞莲,尹军峰,袁海波,许勇泉,陈建新,叶国注,陈素芹.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茶叶加工工艺对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0,31(13):82-87.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
39
1
邱瑞瑾,王登良,徐文贤,龙志荣,李涛.
绿茶色泽的形成机理及调控[J]
.广东茶业,2007(5):14-17.
被引量:10
2
郑红发,李赛君,黄怀生,常硕其,袁英芳,黄仲先.
优质绿茶生产的理论与实践 IV湖南绿茶品质特点和关键加工技术[J]
.茶叶通讯,2009,36(1):3-6.
被引量:1
3
刘晓慧,王日为,张丽霞,范方媛,韩晓阳,欧阳石光.
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10(2):27-30.
被引量:18
4
束鲁燕,汤一,仇平,宋晓,龚淑英.
揉捻工艺对夏茶品质影响之研究[J]
.茶叶,2010,36(3):148-151.
被引量:9
5
赵先明.
芽茶制作过程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6):1196-1200.
被引量:1
6
张莹,周正科,钟应富,袁林颖,邓敏,邬秀宏,唐敏.
针形名优绿茶揉捻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5(3):54-56.
被引量:5
7
潘科,莫从信,郑文佳,胡华健,何萍.
复揉技术对都匀毛尖茶品质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169-171.
被引量:12
8
张哲,牛智有.
揉捻过程中茶叶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67-2770.
被引量:22
9
罗学平,杨双旭,李金贵,蔡烈伟.
冷冻贮藏杀青叶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英文)[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0):91-94.
被引量:2
10
陈键,王丽丽,宋振硕.
茶叶色素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2013(4):13-16.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
82
1
徐文娟,杨美萍.
一种茶叶揉捻机的自动化装置改进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20,42(9):109-112.
被引量:11
2
钟应富,李中林,袁林颖,周正科,蔡伦红.
条形绿名茶揉捻技术对其色泽品质的影响[J]
.西南园艺,2005,33(4):12-13.
被引量:22
3
陈玉琼,倪德江,丁小飞.
不同揉捻方式对绿针名优茶品质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4):401-404.
被引量:27
4
许向前,洪文荣,陈代杰,罗敏玉.
麦角菌HCB-01712生物合成香草酸甲酯[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12):743-745.
被引量:2
5
钱天寿,康孟利,凌建刚,林旭东.
茶叶加工中揉捻技术的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下),2008(8):48-50.
被引量:20
6
尹军峰.
谈谈名优绿茶的摊放与设施摊放[J]
.中国茶叶,2009,31(12):33-34.
被引量:9
7
张莹,周正科,钟应富,袁林颖,邓敏,邬秀宏,唐敏.
针形名优绿茶揉捻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5(3):54-56.
被引量:5
8
郝志龙,蔡银笔,金心怡,陈贤玉,林燕萍.
不同造型工艺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2,33(6):105-109.
被引量:12
9
王飞权,赵升云,洪永聪,张见明.
不同采摘标准和做青强度对乌龙茶的生化成分变化和品质的影响[J]
.武夷学院学报,2012,31(2):53-59.
被引量:9
10
蒲国涛,周天山,肖斌,闫列娟.
陕南春夏秋季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研究[J]
.北方园艺,2013(6):143-146.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5
1
陈梅清,苏中平.
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及品质要求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2021(29):169-170.
被引量:3
2
刘彤莹,凌洁,钟晓冰,黄斯蕴,陈婉怡,张秒高,邱振国,王红蕾,陈国健.
改善传统客家炒绿香味和外形的工艺探讨[J]
.广东茶业,2022(2):13-18.
被引量:1
3
詹全安.
烘焙技术在乌龙茶精制中的应用及前景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2022(24):159-161.
被引量:1
4
陈侠,杨亦扬,皮杰,柳军.
茶叶揉捻工艺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中国茶叶,2022,44(12):9-15.
被引量:5
5
佐明兴,闫瑞,封子旋,高婷,郑玉成,侯炳豪,叶乃兴,陈倩洁,毛宇源,高水练.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铁观音乌龙茶包揉过程中代谢物动态变化[J]
.食品科学,2023,44(22):353-365.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佐明兴,刘金龙,封子旋,刘海娟,王志友,闫瑞,高水练.
不同杀青程度对安溪铁观音品质的影响[J]
.茶业通报,2023,45(2):74-80.
被引量:3
2
陈梅清.
不良天气对乌龙茶加工的影响及改进措施[J]
.蚕桑茶叶通讯,2022(6):37-39.
3
陈侠,柳军,杨亦扬,孔杰,皮杰.
基于XGBoost算法对茶叶揉捻工艺参数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23(2):32-38.
4
安会敏,陈圆,李适,刘仲华,黄建安.
六大茶类加工关键工序及风味物质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加工,2023(4):5-14.
被引量:5
5
孔亚帅,陈凌芝,王晶晶,班远恒,李壮,万耀文,王子浩.
揉捻工艺在白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初探[J]
.农业与技术,2024,44(1):15-18.
6
刘高,黄泽界,黄峥.
自动化茶叶揉捻机自复位锁紧装置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
.南方农机,2024,55(3):21-24.
7
黄慧清,郑玉成,胡清财,吴晴阳,杨云,欧晓西,赵梦莹,孙云.
基于SBSE-GC-O-MS技术的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2024,45(1):101-108.
被引量:6
8
吴宗杰,欧晓西,林宏政,余欣茹,程守悦,吴晴阳,李鑫磊,孙云.
武夷肉桂加工中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和香气品质形成研究[J]
.茶叶科学,2024,44(1):84-100.
9
黄泽界,牛姣峰,黄峥,杨莹.
基于PLC的茶叶揉捻机压力动态调节方法[J]
.农业工程,2024,14(4):36-40.
被引量:1
10
安会敏,欧行畅,晏玲玲,张欣仪,胡腾飞,王阔飞,安勤,陈国和,黄怡雯,刘仲华.
2023年茶叶加工技术研究新进展[J]
.中国茶叶,2024,46(6):1-10.
被引量:2
1
常旭.
脂肪瘤揉一揉会消失吗[J]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2019,0(10):58-58.
2
红茶和绿茶哪一个更健康?[J]
.时代英语(高一版),2020(4).
3
郭丽,吕海鹏,陈明杰,张悦,把熠晨,郭雅玲,林智.
福建乌龙茶脂肪酸含量及差异性分析[J]
.茶叶科学,2019,39(5):611-618.
被引量:11
4
易大叔.
折耳根与榴莲 爱上味道的另一面[J]
.川菜,2020(7):20-23.
5
汤帅亮,罗列万,金晶.
茶叶越州红品质提升技术探索[J]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8):1563-1564.
6
陈林,余文权,张应根,项丽慧,王丽丽,尤志明.
基于SDE和HS-SPME/GC-MS的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分析[J]
.茶叶科学,2019,39(6):692-704.
被引量:27
7
李禾尧.
碾和松粉煮春泉--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J]
.乡镇论坛,2020(21):30-31.
8
李成华.
优质红茶标准化加工技术[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0(2):27-28.
9
游小妹,陈志辉,林郑和,钟秋生,单睿阳,陈常颂.
茶树新品系TGYF1-8茶类适制性鉴定[J]
.茶叶学报,2020,61(1):6-9.
10
钟秋生,朱荫,林郑和,单睿阳,陈志辉,游小妹,陈常颂.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春闺乌龙茶香气成分[J]
.茶叶学报,2020,61(2):45-65.
被引量:12
广东茶业
202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