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秸秆还田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有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结构发生变化,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分析秸秆还田的可持续利用价值。笔者采用了田间试验分析的方式,结合具体数据确定秸秆还田中的各项参数,以此确定秸秆还田的具体策略。
作者
朱晓颖
初同伟
刘月岩
机构地区
聊城市茌平区农业农村局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0期24-25,28,共3页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产量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S153.62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18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3
1
王永洁,史健峰,崔虎,韩露,易圆杰.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科技通报,2019,0(7):97-103.
被引量:9
2
冀雅珍,武海霞.
不同秸秆处理方式下春玉米N、P、有机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20,0(3):3-7.
被引量:4
3
于海波.
玉米秸秆还田对旱田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与探索[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9):145-145.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37
1
王长庭,龙瑞军,王启基,景增春,尚占环,丁路明.
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质氮磷的分布和生产力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草业学报,2005,14(4):15-20.
被引量:122
2
李少昆,王克如,冯聚凯,谢瑞芝,高世菊.
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J]
.作物学报,2006,32(3):463-465.
被引量:162
3
孙振钧,孙永明.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6-13.
被引量:239
4
黄琴.
作物秸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277-279.
被引量:36
5
谢学俭,陈晶中,王正梅,汤莉莉.
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指标测定方法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7,35(5):235-237.
被引量:11
6
OUYANG Xue-Jun,ZHOU Guo-Yi,HUANG Zhong-Liang,LIU Ju-Xiu,ZHANG De-Qiang,LI Jiong.
Effect of Simulated Acid Rain on Potential Carbon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Forest Soils[J]
.Pedosphere,2008,18(4):503-514.
被引量:40
7
王才仁.
不同仪器对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测定[J]
.湖南农业科学,2008(4):78-80.
被引量:5
8
方堃,陈效民,沃飞,吴华山,王荐婷.
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中速效磷变化规律研究[J]
.土壤通报,2008,39(5):1092-1096.
被引量:5
9
黄卉,王波,朱利群,刘春晓,曹阳,卞新民.
稻田处理养殖场粪便的氮磷动态效应与污染风险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4):736-743.
被引量:14
10
赵云,陈伟,李春鸣,陈建纲,张德罡.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主要养分的关系[J]
.草业科学,2009,26(5):20-25.
被引量:50
共引文献
11
1
朱庆杰.
浅析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利弊[J]
.种子科技,2019,37(15):145-145.
被引量:1
2
侯宪文,张军,符瑞益,李焕苓,李光义.
荔枝剪枝还田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20,47(4):77-84.
被引量:6
3
冀雅珍,武海霞.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春玉米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水利水电快报,2020,41(6):81-85.
被引量:1
4
刘莹,李洁,赵凌霄,李春喜,姜丽娜,张黛静,马建辉.
黄河故道区域不同种植模式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J]
.作物杂志,2020(6):109-115.
被引量:6
5
于美婷,李春雅,李华泰,刘长莉.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21,33(1):33-39.
被引量:13
6
赵建华,孙建好,陈亮之,马明生,张绪成,孙宁科.
河西走廊灌溉玉米施肥现状评价与减肥对策[J]
.玉米科学,2021,29(4):169-174.
被引量:5
7
王钰皓,庞津雯,杨佳霖,刘畅,刘子涵,杨宝平,贾志宽,张鹏.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40(1):20-29.
被引量:6
8
郜茹茹,周际海,冯今萍,魏倩,成艳红,黄欠如,李大明.
红薯藤及其生物质炭还田对旱地红壤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22,36(1):346-351.
9
杜思垚,郭晓雯,王芳霞,叶扬,杨茂琪,闵伟.
施用生物炭对咸水滴灌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22,35(3):571-580.
被引量:8
10
王山,徐桂中,罗凤华,陈先勇,李伸鑫.
秸秆排水体联合真空预压处理对疏浚淤泥有机质和养分影响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3(4):33-3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18
1
邓白罗.
紫色土的特性、改良措施及经济林栽培技术[J]
.经济林研究,2004,22(4):23-27.
被引量:10
2
马成泽,周勤,何方.
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碳盈亏分布[J]
.土壤学报,1994,31(1):34-41.
被引量:49
3
唐继伟,林治安,许建新,戚剑,王云华.
有机肥与无机肥在提高土壤肥力中的作用[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3):44-47.
被引量:158
4
何才富,孙锡发,邱古彬.
酸性紫色土长期定位施钾效应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1996,9(4):46-52.
被引量:4
5
张威,解宏图,何红波,郑立臣,王鸽.
土壤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及其指示作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1535-1538.
被引量:9
6
徐明岗,于荣,王伯仁.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活性有机质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J]
.土壤学报,2006,43(5):723-729.
被引量:192
7
徐华君.
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28-30.
被引量:15
8
殷剑虹,徐予洋.
伊犁河谷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6):20-23.
被引量:25
9
聂明华.
紫色土的特性及改良措施—以武夷山紫色土为例[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3):60-63.
被引量:8
10
周波,刘登民,劳秀荣,聂俊华,孙伟红.
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6015-16019.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9
1
邓明位,张思佳,朱波,李梦,蒲玉琳.
猪厩肥和秸秆还田对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1,39(2):205-211.
被引量:7
2
戴继光.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翻还田培肥技术效果研究[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21(3):31-33.
被引量:4
3
周艳红.
浅析耕地地力保护中秸秆还田措施的有效应用[J]
.南方农业,2021,15(14):236-237.
被引量:1
4
李清超,郑炫,孟祥金,刘进宝,张鲁云,梁宇超.
铧式犁在北疆玉米地应用现状与改进建议[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42(7):202-208.
被引量:3
5
段燕,夏雨龙,卢恩佳,张晋京,李翠兰.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影响的研究进展[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7):65-67.
被引量:4
6
徐志莹,陈波.
土壤肥沃耕层模式创建机理与效益分析[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21(6):111-112.
7
李守华.
长期秸秆还田对提高小麦-玉米轮作耕层土壤养分及产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4):60-64.
被引量:9
8
郭克山.
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病虫害防治配套技术策略分析[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34(4):85-87.
被引量:4
9
叶英杰,刘琦,韩新奇,周景忠,解笑宇,杨柳青,张立东,郭方亮,包雪莲,周祎.
温室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研究[J]
.现代园艺,2023,46(4):5-6.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陈炼,徐敏,张奥深,熊伟,汪红武.
农作物生产的减排固碳现状[J]
.湖北农业科学,2023,62(S01):21-25.
2
刘欣,娄春荣,牛世伟.
一种物料撒施与秸秆粉碎还田联合作业机具的设计[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21(5):16-17.
被引量:2
3
张伟彬.
不同比例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碳组分及微生物碳代谢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5):188-195.
被引量:7
4
李欢,郑奕,廖添怀,周亦靖,王艳玲.
基于RothC模型的红壤旱地有机碳库对稻秆和猪粪添加的响应[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4(4):446-455.
5
沈宝国,黄豪,郭顺,倪豪豪,常亚南,汪东发,鞠玉琳,袁志钟.
渗碳工艺对高速液压翻转犁犁尖部件耐磨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4):35-42.
被引量:5
6
周伟,孙向阳,李素艳,董文萱,杜田甜,郑燚,范志辉.
有机覆盖对城市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氧化稳定性特征的影响[J]
.土壤,2022,54(4):779-786.
被引量:4
7
周帅.
基于物理结构驱动特性的大型播种机性能优化[J]
.农机化研究,2023,45(6):63-67.
8
汤奥涵,肖怡,鲜昕,金芮民,龙思帆,陈玉蓝,李冰,王昌全.
不同生物炭施入对酸性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3,41(1):111-118.
被引量:2
9
余薇薇,黎玥淇,杜邦昊,孙尉哲,万巧玲,杨硕,毛羽丰,疏明慧,韦采妮.
沼灌区雌激素在紫色土中的吸附行为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2,45(12):96-102.
10
邓旭哲,韩晨,薛利祥,侯朋福,薛利红,杨林章.
增温施肥对稻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23,44(3):1553-1561.
被引量:1
1
杨文蕾,沈亚婷.
水稻对砷吸收的机理及控制砷吸收的农艺途径研究进展[J]
.岩矿测试,2020,39(4):475-492.
被引量:15
2
尤锦伟,王俊,胡红青,王辉,叶磊.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8):1451-1458.
被引量:18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