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肝阳虚论述乌梅丸 被引量:1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厥阴病代表方,建国之后,众多医家对乌梅丸之组方持“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论,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梳理了不同时期医家对于乌梅丸认识的差异,从脏腑辨证角度对乌梅丸“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病机提出疑问,并发现从肝阳虚的角度分析乌梅丸,则能解释其组方特点。乌梅丸“寒热错杂”病机是在肝脏阳气虚馁的脏寒基础上,又有相火内郁化热而成,其寒与热均与肝有关,无上下之分。临床应用乌梅丸需抓住脉、症两点:一是脉弦不任重按或弦而无力,二是出现肝经循行部位的症状,根据病证寒热虚实偏颇,调整药物,取温肝阳、益肝体、清郁火之法,可扩展乌梅丸的应用范围。
作者 任梓林 陶琳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725-1727,共3页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首都卫生科研发展专项(首发2018-2-223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二级参考文献38

  • 1简晖,刘英锋.从木土相克理论看理肝要剂乌梅丸[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2):26-26. 被引量:8
  • 2陈怡.肝病患者肝气虚的辨证施治[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6,16(1):154-155. 被引量:2
  • 3陈金鹏.李士懋运用乌梅丸举隅[J].中医杂志,2007,48(5):401-402. 被引量:13
  • 4刘渡舟.伤寒论注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6.
  • 5陈士洲.浅谈肝阳虚[J].山东中医杂志,1988,7(4):6-6.
  • 6金介立.对于肝气虚、肝阳虚的几点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3,(4):61-61.
  • 7刘仕瑛.再论肝肾阳同源[J].黑龙江中医药,1988,(5):9-9.
  • 8喻自成.肝气虚证治探要[J].陕西中医,1984,5(6):1-1.
  • 9何裕民.乙癸同源再论[J].吉林中医药,1986,(5):3-3.
  • 10潘文奎 刘永年.肝气虚证的探讨[J].江苏中医杂志,1982,(1):3-3.

共引文献113

同被引文献208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2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