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生死场”上的隐喻和洞见--萧红抗战小说研究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隐喻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话语蕴藉特征,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性的存在体验,具有生存论的现实依据和维度。身处抗战的生死场,萧红凭借隐喻的艺术将目光聚焦于老人、女人和孩子,不论是在生与死的极点考验母性,尖锐地触及人性,还是由性切入乡村社会,完成文化价值判断和批判,抑或是发掘出生的真相和死的必然,完成对个体的悲悯书写,萧红的人物隐喻书写都始于修辞隐喻而止于存在隐喻,从艺术直觉出发直抵生存真相,和鲁迅的事件隐喻书写一道,完成此在对存在的真理性言说,达于澄明的美。
作者 董婕 张学敏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8-223,共6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基金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LZUJBWYJ06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4

  • 1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2):125-130. 被引量:104
  • 2王化珏.《访梁亚兰亲妹梁静芝及其丈夫马天浩》,载孙茂山主编.《萧红身世考》,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 3《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载《高山仰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 4《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骆宾基《萧红小传》,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1年版.
  • 5陈俊民口述,何宏整理.《我的同学萧红》,载孙延林主编.《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
  • 6何宏.《访萧红中学美术老师高仰山》,载孙延林主编.《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
  • 7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页.
  • 8《神话理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
  • 9马赫.《感觉的分析》[M].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3页.
  • 10张东荪.《中西思想之根本异点》,《理性与良知—张东荪文选》.第289-290页.

共引文献130

同被引文献9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