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穆时英研究中,其文坛地位何时确立、以何确立,多泛泛之论,向无定说。本文从其第一部小说集《南北极》初版本、改订本的流通,及其后现代书局对出版《公墓》集的用心,此前此后大众传媒视野中的"穆时英"符码化等方面对此问题重新探究,并将其文坛地位的确立,与现代中国都市文学另一先驱刘呐鸥加以比较,指出:至迟自1933年起,穆时英已被以上海为中心的新文学界广泛接受,且在上海之外产生影响,标志着其文坛地位已经确立;在这一确立、接受过程中,除了穆时英强烈、新颖的个人风格,更不乏读者的自主选择、出版商的有意打造及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等来自不同主体的不同的文化生产实践,它们交相辉映、互为表里,在穆时英文学这里形成了交集。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82,共5页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基金
国家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新感觉派佚文发掘、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CZW045)
“上海高水平大学建设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与文学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