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长城形象: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大众传媒建构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当代中国大众甚至无数外国公众看来,“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属于常识层面的认识。但是很显然这个认识不是在中国历朝修筑长城的时候就形成的,而是在近代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关注长城,尤其是20世纪前期书籍、报刊、影视等媒介大量传播长城形象之后,这个军事古物才逐渐被塑造成政治的长城和文化的长城,最终转喻升华为民族象征、国家符号和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当代大众的集体记忆。
作者 卢勇杰 杨刚
出处 《新闻文化建设》 2020年第11期20-21,104,共3页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25

  • 1李安庆.喜峰口战役中宋哲元致国民政府电报选[J].历史档案,1984(2):72-82. 被引量:1
  • 2胡风.《论持久战中的文化运动》,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2页.
  • 3黄茅.《漫画艺术讲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年,第51、87页.
  • 4(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鼎艺千秋--梁鼎铭、梁又铭、梁中铭纪念画展》,(台北)同立历史博物馆2010年版,第174页.
  • 5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目战争史》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248页.
  • 6《良友》第74期,1933年.
  • 7《图画时报》第912号,1933年.
  • 8虚舟:《一九三三年前奏曲》,载《良友》第74期,1933年.
  • 9陈孝祚:《中×大战胜败狂想》,载《中国漫画》第10期,1936年.
  • 10同仇:《北上抗日一瞥》,载《精诚》第1卷第3期,1933年.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