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论是"十七年"还是"文革"时期,国产电影的数量始终低于同时期译制和公映的外国电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影不仅管控严格而且比例极小,而苏联、东欧和北朝鲜、北越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不仅占绝对比例,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国产电影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艺术表达。20世纪70年代初期,与美、日外交关系的改善直接导致"内参片"译制数量激增。在1977—1979年的转折期,非社会主义国家影片的译制引进数量首次反超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宽松的文化生态环境。1980—1999年,从正规渠道进入市场的外国电影译制片大幅下降,但包括盗版在内的录像带和影碟依然影响广泛;国产片生产数量大幅增长,同时完成了电影本体的功能性复位,打通、修复了被屏蔽多年的中国电影历史传统,为2000年后中国内地电影多元呈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更张的格局。近20年来,外国电影借助互联网全面地、原生态地进入,不仅对国产电影的本体表达和质量起到提升作用,而且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诉求交集互渗,极大地影响着亿万民众的审美潮流和艺术感受。因此,70年来外国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文化传播和世俗影响,从意识形态嵌入到文化交流互渗,已然成为共和国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作者
袁庆丰
严玲
Yuan Qing-feng;Yan Ling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84,共9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