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类型拓展、个人意识、象征隐喻:十年来中国电影跨界导演创作回溯 被引量:8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对跨界导演而言,电影不是目的,而是用来传递思想的载体和工具,他们把强烈的个人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转化为电影作品。在类型处理上,他们对类型模式进行拆解和嫁接,使得类型杂糅成为显性;在影像观念上,跨界导演不满足于就题论题,影片多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让观众在影像空间和现实世界寻找关联性和指涉性。事实证明,决定电影品质的因素,不是跨界导演自身所具有的粉丝效应、明星符号抑或主体的新奇性和陌生感,而是扎实的电影故事和符合观众审美规律的电影风格和类型。跨界导演强烈的个人意识决定了电影的影像是用"小我"之眼看世界,但最终呈现的应该是能够被观众接受和理解的"大我"的世界。
作者 陈晓伟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5-90,共6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跨界融合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BC044) 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平台项目“跨界融合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XWXY-021)的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4

  • 1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19(2):1-6. 被引量:271
  • 2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1):65-70. 被引量:33
  • 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刷书馆,2004:54-293.
  • 4Croft,William and D.Alan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 5Berlin&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 6Rosch,E.&C.Mervis.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 7Lakoff,G.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 8Lakoff,G&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 9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Metaphor and Thought.Ed.A.Orton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45.
  • 10Ungerer,F.&H.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