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养成有爱的孩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有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具有物种遗传性。心理学家霍夫曼提出,这种可以遗传的特性是人的移情能力或共感能力,也就是分享、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它使得人们具有亲社会性,并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与本能论相反,还有大量研究支持亲社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婴幼儿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出现的,且受到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父母、同伴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孩子成长的微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作者
李兆辉
徐彤媛
郝芳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家庭教育(幼儿版)》
2020年第11期16-17,共2页
Family Education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移情能力
后天习得
亲社会性
本能论
同伴关系
霍夫曼
共感能力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
颜克满.
矫正习惯,和谐相处——浅谈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治[J]
.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0(5):13-15.
2
山世光.
序言[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20,25(11).
3
郑燕飞.
实践活动,通往“知”与“行”的桥梁——以二年级上册《家乡的新变化》教学为例[J]
.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20(12):71-71.
家庭教育(幼儿版)
2020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