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死场》的多义性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场域。对《生死场》的解读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小说出版于1935年,正是国家民族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刻,无论是鲁迅《序言》与胡风《读后记》都突出了小说的民族主义内涵,奠定了其后对其阐释的路径,《生死场》被推崇是因为小说后七章"是真实的受难的农民,是真实的野生的奋起"①。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死场》被从抗日文学中剥离出来,研究者从启蒙、女性、生存境遇等多个视角切入《生死场》。
出处
《文艺评论》
2020年第6期68-74,共7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金
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多种文类交互指涉下的文学文本阐释”(编号:1254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