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无论是新闻还是文学领域,“非虚构”都是高频的学术议题,也是作者从事写作表达倾向使用的“文体”。“非虚构”是从美国引进的舶来品,1980年随欧美思潮涌入中国;在2010年以后变得炙手可热,这得益于《人民文学》不遗余力地推动,更缘于当代新闻与文学的生存现状、新媒体对传统媒介的挤压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本土语境的丰厚土壤。
出处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第6期25-31,共7页
Changjiang Literature and Art Review
基金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问题融通研究专项课题“人工智能写作的技术路径、伦理困境与法律风险”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AI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