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兴趣”和“喜好”在日常生活使用中的意义关联,使人们误以为兴趣是纯粹私人性的。传统教育工具性地看待儿童的兴趣,忽视了兴趣的结构。兴趣不同于好奇心,它建立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之上,源于主体与对象的融合。一方面,儿童的兴趣反映出儿童的自然情感/意愿,即尊重儿童的天性/主体性,让儿童做“有兴趣的事”;另一方面,儿童的兴趣也需要在教育中培养,使儿童“有兴趣地做一切必须做的事”。
出处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97-101,共5页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教师责任感的当代诠释及运行机理研究”(CEA19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