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叠断桥】在山东曲牌体说唱音乐中较为常见,由于受地理文化、语言音韵等多种因素影响,旋律结构有了一定变化,即“色彩”变异①。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该曲牌最早可能出现于清代。康熙六年(1667),蒲松龄所作小曲《新婚宴曲》②就有它的身影。冯光钰在《中国曲牌考》中认为,“民歌【叠断桥】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各地”③,刘晓静认为,“【叠断桥】流行全国,尤其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④,姚婕认为,“(【叠断桥】)原系北方民间小曲,曾称之《尼姑下山调》”⑤。
出处
《曲艺》
2021年第2期55-60,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