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起北京法源寺,了解台湾文化生态的人都知道,自诩为"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1]的人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北京法源寺》。当下,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导演执导的同名话剧《北京法源寺》正在国家大剧院热演,票价从280元到1080元不等,直到目前仍是一票难求。这是我们关注这一选题的因缘。仅仅有因缘还不够,从文化逻辑的角度去解读大陆和台湾两地艺术家是如何阐释和演绎这一被赋予特定意义的"载体"之深层意蕴,以及广大读者或观众为何对这一选题有如此高昂的兴趣,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内在动因。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47,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