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感性选择: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主体关系建构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Web 2.0技术肇始下的传播革命共同催生出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带来了整体性文化中感性意识的彰显,使传播主体及传播模式、媒介逻辑及信息方式、传播主体的价值诉诸均呈现出感性化特征,意味着互联网群体传播成为多元主体日常化的感性交往实践。交往是关系的构建与展开方式。"脱域-嵌入"机制下的"身体缺场式"交往,重组时空中经验传递范式的转变,以及由感性文化传统所激发的社会认同力量的彰显,在赋予普通个体关系构建以极大地选择性的同时,也意味着感性选择成为互联网群体传播中主体关系建构的重要机制。
作者 姜楠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3,共8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群体传播对网络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ZD315)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群体传播时代社会关系的变迁研究”(项目编号:CUC200D027)的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41

  • 1邵培仁.新闻传播者的特点、权利和责任[J].新闻知识,1996,0(8):4-5. 被引量:4
  • 2张卫良.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消费社会”的讨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4(5):34-40. 被引量:23
  •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 4赫伯特·西蒙著 黄涛译.《西蒙选集》[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第246-260页.
  • 5JM凯恩斯 高鸿业 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3页.
  • 6贝斯特 黄希庭 主译.《认知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2页.
  • 7马尔库塞.《自然与革命》[A].李小兵译.《审美之维》[C].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4页.
  •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 9Martin Greenberger. 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an Information-Rich World in Computers,Communications,and the Public Interes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1.
  • 10Michael Goldhaber. The Attention Economy : The Natural Economy of the Net. http: //www. well, com/us-er/mgoldh/natecnet. html.

共引文献304

同被引文献65

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