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淡巴菰”到“相思草”:“烟”的意象化进程及书写策略

From “Dan Bagu” to “Acacia Gras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obacco Imagery and Its Writing Strateg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烟"从军队"驱寒辟瘴"的医疗物,发展成大众消闲敬客的休闲品,是其进入诗歌领域的前提。清代诗词中,烟从大众休闲品,一变为诗人文雅生活的造境物,再变为有识之士的忧国媒介。烟在某一阶段诗歌中呈现的主要样貌,与当时烟的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清人为烟另拟"相思草"之雅号,在来源上编造"忘忧""返魂"韵事,将韩菼、厉鹗等名人嗜烟之事经典化,将呼出烟气比附为"巫山云",以此提升烟的诗意内涵。咏烟诗在顺治、康熙朝多用近体,至雍正、乾隆年间渐多长篇古体,体式的选择既出于作者的艺术自觉,也与不同时代他们对烟的认识状况有关。清人对烟气、烟味、烟名等的具体书写,也有规律和技法可循,可以评出优劣高下,这对我们将当代新事物写入诗词,颇有借鉴意义。
作者 龚敏 Gong Min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62,共10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