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的儒家經書注疏合刻本,自南宋建陽地區書坊刻十行本,經過元代翻刻及明、清多次傳刻,成爲現代普遍利用的《十三經注疏》經典文本。由宋至元至明、清多次傳刻過程中,既有後代版本對前代版本的因襲,又有有意的校改或無意的增誤,其中異文的演變軌跡頗令人尋味,校勘中的得失也值得總結。本文以《穀梁》爲例,通過對宋十行本以下諸本異文的梳理追蹤,考察經籍傳刻鏈條中文本的沿襲、校正、增誤、再校正、再增誤的過程,探討經籍傳刻與異文演變的關係。這將有助於我們對經籍傳刻源流的深入認識,也有助於我們對諸本版本、校勘價值的客觀判斷。
出处
《中国经学》
CSSCI
2017年第2期147-162,共16页
基金
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十三經注疏》版本研究”(項目批准號:14BTQ020)
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春秋左傳》校注及研究”(項目批准號:15ZDB071)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