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詩經》“《邶》、《鄘》有目無詩説”再考

Do the Poems of Bei(邶)and Yong(鄘)in Shijing not Really Belong to Bei and Yong?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詩經》十五國風,其中有《邶》、《鄘》、《衛》三國之目,三國各有詩篇。然邶、鄘二國國祚甚短,三監之亂後即併於衛。自古以來,言《邶》、《鄘》之詩,每與《衛詩》相屬。《左傳》載北宫文子以《邶詩》爲《衛詩》;吴季札觀樂於魯,以《邶》、《鄘》、《衛》詩歸衛康叔、衛武公;而今所存《邶風》、《鄘風》之詩,内多記衛地之名;歷來解説《邶風》、《鄘風》詩者,亦每以爲與衛國政治歷史相涉:遂有"《邶》、《鄘》有目無詩"之説。清朝顧炎武、魏源、王先謙、王國維倡之於前,民國以來則有屈萬里先生、蘇雪林先生力主其説,以爲今日《詩經》之中《邶》、《鄘》二風,其詩本皆《衛風》之詩;《邶》、《鄘》之有詩,乃後來漢儒妄析而爲三爾。此説幾成定論。然而以新出土《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一)》中之《孔子詩論》資料而論,可見戰國中後期時,《邶》、《鄘》二邦風中已經本有詩篇存在;其後漢初之阜陽《詩》簡,亦可見《邶風》乃獨立之國風。可見《邶》、《鄘》、《衛》三邦風各有詩篇,其由來已久,絶非漢儒所妄自離析配置者也。是以"《邶》、《鄘》有目無詩"一説,尤須有再作討論之必要。今據《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一)》中《孔子詩論》以及阜陽《詩》簡之材料,證明至遲於戰國中晚期時,《詩經》之《邶》、《鄘》、《衛》風中,本有詩篇在焉,非漢儒將《衛風》之詩析出而置入《邶》、《鄘》者也;並論《毛詩》三十卷與三家《詩》二十八卷之異,亦非因"邶、鄘、衛"三分之故。
作者 蔡根祥 Tsai Kenhsiang
出处 《中国经学》 CSSCI 2015年第1期35-56,共2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