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言的革命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拨乱反正——把“文化革命”那套语言推倒,最早的表现是以伤痕文学、伤痕诗歌为代表。到了80年代以后,有一部分诗人主张实现本土化的现代性转型,尝试对传统资源嫁接转化,以寻根文学、寻根诗歌为代表。到了90年代及至新纪元,特别是受后现代诗歌的影响,语言出现了又可喜、又令人担忧的非常复杂的现象。那些偏离心灵律动和智性逻辑,太过的个人化(不是个性化),太悬浮的声调,太怪异的风格,太奇特的修辞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又遇到新的问题——现代诗语和我们汉语的修辞系统到底是什么关系?汉语诗歌怎样建立自身的价值尺度?怎样体现自身的文化诉求?在全球化的语言流中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出处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18年第3期202-206,共5页
Forum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