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傳本《緇衣》比郭店、上博簡本多出第一、第十六、第十八三章,且章次排列不同,文字多寡不一,所引《詩》《書》亦前後錯亂。本文追溯鄭玄、皇侃、孔穎達等人的分章意圖,羅列簡本與諸家章節分合爲表,以顯示諸家對經典詮釋的差異;著眼於先秦文獻篇章結構之發展,分別將簡本、傳本列表,歸納、分析其内容,確定《緇衣》章節序次應定位爲“以類相從”而無層次結構深意;利用先秦文獻對多餘三章進行勘同,揭示其與《緇衣》其他章節内容一樣,與孔子有關,爲孔子的語錄或思想。進而勾稽秦漢之際簡牘圖籍散亂的史實,劉向、劉歆校書的體列特點,對傳本二十五章的形成進行推測:儘管《緇衣》古本允可來源多端,由於多餘的章節文字適見於隋唐間猶存的《子思子》,因而傳本《緇衣》很可能原爲《子思子》中的一篇。由於韋絲散絕,簡牘錯亂,西漢經師無法復原先秦《緇衣》原本次第,面對内容近同的散亂簡牘,誤將《子思子》其他篇章中章節語句闌入《緇衣》,據“以類相從”的原則重新排列,然後被編入《禮記》以成今貌。辨析思考傳本中五處引《詩》引《書》的顛倒舛錯及脫漏、增入文字的字數,結合西漢簡牘“傳記”的形制尺寸,推測傳本的祖本很可能是一種簡長一尺左右,每簡書寫十至十二字上下的文本。
出处
《中国经学》
2005年第1期132-171,共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