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嵇康的道德自然及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学术写作的启发

JI Kang's Moral Thought and Its Inspiration to Local CollegeStudents' Academic Writing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嵇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重要的道德思想,在提出、论证道德自然的文章中,具有立意精确、逻辑分明、余韵悠扬三个方面的特点。嵇康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魅力成为“魏晋风度”的典范,嵇康的文章以其鲜明的特点能够为文章写作的立意、展开、升华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因此,嵇康可以成为大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资源。 JI Kang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JI Kang's important moral thought of"transcending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allowing nature"is characterized by precise conception,clear logic and lingering charm in the writing of his articles on moral nature.JI Kang,with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and literary charm,has become a model of"Wei Jin demeanor".JI Kang's articles,with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can provide useful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the purpose,development and sublimation of article writing.Therefore,JI Kang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teaching resour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cademic writing ability.
作者 戴红宇 DAI Hong-yu(College of Marxism,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Fujian 365004,China)
出处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26-129,共4页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基金 福建省2020年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FBJG20200307)。
关键词 嵇康 写作特点 地方高校 学术写作 JI Kang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local colleges academic writing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2

  • 1余敦康.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J].文史哲,1987(3):3-11. 被引量:19
  • 2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 5《淮南子》,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9年6月.
  • 6‘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Ⅷ、四二○、13)这样的记述好像是和嵇康的音乐不表现哀乐之情的观点相矛盾一样.但是,这里的"凯乐之情"不是作为"哀"的相反的"乐"而不如应该是"不管什么原因,而自己得到‘乐'"的.这就是第七问答所论述(‘夫至亲安豫、则怡然自若,所自得也'Ⅶ、四一八、2).这"凯乐之情"是天下太平而又没有心患意义上的快乐.这时的心境可以说是"平和"的状态(cf.‘和心足于内'Ⅷ、四二○、10).这种意义的快乐是"和"所实现(cf.‘和有乐'Ⅴ、四一○、19.吉译注本(注7)42页和44页把‘和有乐'当作‘乐有和',但这样解释不甚妥当).应该从喜怒哀乐感情层面上的"乐"分开.《琴赋》有证实这种快乐的记述(参见吉译注本60页9-10).
  • 7下面的论述根据:原正幸《淮南子》的音乐观--感情和表现--(日文),研究报告1991·1992,广岛大学总合科学部比较文化研究讲座,1993年2月,91-101页.
  • 8关于‘雅郑之体'的‘体',吉联抗译注本54页解释为‘区别'.但这里作为在《声论》一贯地标示"本质"的用法解释.
  • 9参见蔡仲德‘《越名教而任自然》--试论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同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0月),293页以及修海林《古乐的沉浮》(注1)240-241页.
  • 10蔡论文(注12)305-306页,以及《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纪纲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7月),233页.

共引文献1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