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公众考古学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成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并于21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考古学者对公众考古学理念进行了探索,并大胆进行实践,然而存在较多问题。文章尝试对公众考古学的诞生、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中国公众考古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探索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可行之路。
作者
盛越浦
机构地区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12期175-176,F0003,共3页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关键词
中国
公众考古学
现状
问题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6
1
傅湘.
“身临其境”去考古[J]
.中华遗产,2012(7):18-19.
被引量:4
2
郭立新,魏敏.
初论公众考古学[J]
.东南文化,2006(4):54-60.
被引量:32
3
松田明,冈村克幸,赵荦,顾黎敏,陈淳.
全球公共考古学的新视角[J]
.南方文物,2014(3):168-172.
被引量:3
4
高蒙河,郑好.
论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西方舶来品[J]
.东南文化,2013(6):24-29.
被引量:26
5
燕海鸣.
考古遗址的公众参与:一项国际比较研究[J]
.东南文化,2014(3):34-39.
被引量:5
6
王巍,林留根.
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若干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说起——王巍所长专访[J]
.东南文化,2012(3):9-16.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郑振铎.
党和政府是怎样保护文物的?——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J]
.文物,1957(7):7-8.
被引量:3
2
苏秉琦.
我从这个展览看到些什么[J]
.文物,1954(9):70-72.
被引量:5
3
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学报,1980,.
4
李济总编.《安阳发掘报告》(第二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年.
5
朱彤.《大众考古学》,上海怡兴印务局,1950年,第1页.
6
苏秉琦.《如何使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进步日报》1950年3月28日.
7
俞伟超,张忠培.《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编后记》,文物出版社,1984年.
8
林耀华.《从猿到人的研究》,北京耕耘出版社,1951年.
9
吴汝康.《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76年.
10
《安博简介》,安徽省博物馆官网.http://www.ahm.cn/an.bo_0.jsp.
共引文献
64
1
潘娅,秦慧.
海昏侯墓之公共考古——新媒体方式的广泛运用[J]
.南方文物,2019(6):261-263.
2
乔玉.
中国公共考古的新趋势和新思考[J]
.南方文物,2019(5):1-5.
被引量:2
3
汪小洋.
美术考古与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保护[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48-57.
被引量:2
4
成璟瑭,图旭刚.
试论东山嘴文化[J]
.边疆考古研究,2023(2):71-87.
5
桑栎.
考古学定位问题的反思[J]
.东南文化,2015(2):23-29.
被引量:4
6
单霁翔.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
.城市规划,2007,31(5):9-23.
被引量:144
7
王京传.
大遗址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实现[J]
.社会科学家,2009,24(1):92-95.
被引量:22
8
王京传.
考古旅游:互动视野下的考古与旅游[J]
.旅游学刊,2009,24(8):58-65.
被引量:17
9
姚伟钧,张国超.
中国公众考古基本模式论略[J]
.浙江学刊,2011(1):43-48.
被引量:23
10
程立华.
关于在保护工作中提倡公众考古教育小议——以731遗址保护工作为例[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7):129-129.
同被引文献
31
1
赖亭杉.
如何讲好陶器的故事——陶器展示中的信息提取与展示形式研究[J]
.文艺争鸣,2021(12):167-172.
被引量:1
2
侯亮亮.
中国科技考古简史(1921—2001)[J]
.新兴科学和技术趋势,2023(3):0330-0340.
被引量:1
3
俞伟超,张忠培.
探索与追求[J]
.文物,1984(1):1-9.
被引量:13
4
姚伟钧,张国超.
中国公众考古基本模式论略[J]
.浙江学刊,2011(1):43-48.
被引量:23
5
高蒙河,郑好.
论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西方舶来品[J]
.东南文化,2013(6):24-29.
被引量:26
6
谢珂.
公众考古新媒体发展进程[J]
.南方文物,2018(3):226-233.
被引量:4
7
孔利宁.
考古博物馆的缘起与演进[J]
.文博,2018(2):100-105.
被引量:15
8
魏峭巍,方辉.
公共性与社会化:公共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之思辨[J]
.考古,2018(8):114-120.
被引量:12
9
付裕.
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新模式研究[J]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5):18-21.
被引量:4
10
郭玥.
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22):164-16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
1
许诺.
浅论公众考古破解博物馆的“成长期烦恼”正当时[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4):174-176.
被引量:1
2
康予虎,甘甜,吕峰.
考古发掘现场的公众考古活动机制探析[J]
.中国文化遗产,2022(2):52-57.
被引量:2
3
杨帆.
冀之光点亮公众考古——初探河北公众考古[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4):174-176.
4
王炜林,张雪琼.
关于考古博物馆的几点思考[J]
.文博,2024(3):150-156.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冯莉,马生涛.
公众考古教育馆校合作模式与合作路径探析——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8):61-64.
被引量:4
2
姜君臣,杨雨菡.
盲盒视角下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究[J]
.艺术科技,2022,35(9):108-110.
3
杨帆.
冀之光点亮公众考古——初探河北公众考古[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4):174-176.
1
白云翔.
关于城市手工业考古问题[J]
.南方文物,2021(2):32-37.
被引量:2
2
邓浩然,姚灵忠.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J]
.潍坊学院学报,2021,21(3):72-77.
3
陈宏光.
中国公共考古及古生物科普活动的早期开拓者--杨正纯(上)[J]
.化石,2020(3):17-21.
4
麻赛萍.
宾鸿堂朱鸿达与《大众考古学》——大众提倡“公众考古学”的早期范例[J]
.南方文物,2021(2):253-257.
5
赵永春,迟安然.
最早的“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国”观[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6):1-7.
被引量:4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